这群东华学子,将非遗从“博物馆”搬到“时尚前沿”
发布人:曾铮  发布时间:2025-08-05   浏览次数:10

一次次采风

她们对古老的苗族纹样

从陌生到熟悉

设计再设计

她们将工艺从博物馆

搬到时尚前沿

2025上海市挑战杯特等奖

2024“世界可穿着艺术大赛金奖

品牌合作鞋飞速售罄

……

民族的东西可以走多远?

来听一群来自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

诉说她们与苗族纹样的故事

三次采风

让纹样不止于博物馆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系的19岁新人设计师王涵旭一度认为苗族纹样是进了博物馆的古物,但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师摩挲着布片说道:小娃,这个快传承不动了!时,她才真正意识到:我觉得土味的纹样,我甚至没有读懂它的语言。苗族纹样不该被遗忘,也不该只留在博物馆。拿着相机,带着镜头,这支青年团队走进博物馆和当地市集采集各式各样的纹样。


在带领学生们收集贵州非遗,相关的素材时,团队指导老师田玉晶发现了问题:他们的传统图案很美但很难直接应用在我们日常的穿着上在应用上存在着壁垒。回到上海以后,他们将采集到的各式纹样,转化为可编辑的数字化形式的矢量图。当保存历史的工作完成了设计的故事便开始了。


我们要进行设计将它融入时尚中去!团队成员金芯仪说道。一个个经过团队改造的矢量图片,看似一样的纹路组合融入了现代的设计语言和生活方式这样的图案更符合年轻人口味,当我们赋予了全新的配色后,就换了一种方式来解释苗族纹样融入产品3000双鞋飞速售罄!这是我们研究团队和TaTa合作的鞋子。”20岁的产品设计系设计师胡逸娴介绍说。四双风格各异的运动鞋摆在设计用桌台上,精美的苗族纹样,在鞋身上闪闪发光。


这是这支青年团队,为推广苗族纹样所做的第二步:品牌合作试着将纹样融入衣着产品里让它们进入到生活场景中。将纹样和时尚相结合,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容易,原有的纹样篆刻在苗族的银板上但这些却难以复刻到相对柔软的运动鞋上。对非遗元素的移植不仅是图形和文化的融合,更是对工艺的硬核转换。我们采取了皮革压印的工艺,去模拟雕刻的感觉,龙鳞用TPU热压的效果去做团队回忆当初的绞尽脑汁。这都是为了更好地将苗族元素,带到年轻人的生活中!


在商业市场上,非遗+时尚相结合是否行得通?古老的苗族纹样能受欢迎吗?限定的各款鞋最后卖出了3000多双,全部售罄。令团队骄傲的是最后的商业成绩,证明纹样不仅是博物馆里沉睡的物件,还可以被年轻人们接受,化为日常场景的一部分。

突破极限抱回国外大赛金奖杯。在工艺室内有一个吸睛的展示牌,模特身穿层层叠叠,上面有细密花纹的爱心形状的服装,这也是团队对苗族非遗进行的最为自豪的尝试。团队的设计借鉴了贵州梯田的独特地貌。层层叠叠的视觉效果在作品中体现。这款具有贵州苗族非遗元素的服装是为了参加2024年世界可穿着艺术大赛而制备的每一针、每一线都由团队缝制而成


因为要求太高,崩溃是经常的,而这种因追求完美而产生的怀疑自我的情绪,在制作后期非常明显。眼见着提交日期将近,却离追求的100%效果有差距,成员们情绪都陷入低迷中,最后大家聚集到一起,回顾初心。“回到初衷”、“以非遗来传递爱”,再大的困难他们都把”爱和使命“挂在嘴边。这个带着的中国作品远渡重洋来到新西兰并摘获金奖,颁奖时中国驻新西兰大使还特意前来和团队握手时,告诉了一句团队到现在都记得的话:你们证明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这次对苗族非遗的重构和再演绎,让团队成员们也收获颇多,作为指导老师,田玉晶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转译传统文化并把非遗素材运用于时尚产业升级和国际传播。在更大的世界里更好地展示中国形象这正是她们为之努力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