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说蛇 | “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嘴为什么能张那么大? |
发布人:张莹 发布时间:2025-02-10 浏览次数:11 |
“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成语,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个成语源自《山海经·海内南经》中的“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的传说。 虽然蛇是否能够吞下一头大象还没有定论,但是蛇确实能吞下比自己头部大得多的猎物,蛇嘴为什么能张那么大?它们又是如何消化这些巨大的猎物呢? 图源:《离骚图》4册·屈原著 首先我们要了解蛇独特的头部结构,蛇的嘴巴能够张到惊人的角度,这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头骨和下颌结构。 蛇的头骨由多个独立的骨骼组成,与人类的上下颌通过关节紧密相连不同,蛇的上下颌之间通过韧带和肌肉相连,不仅能够上下方向张开,左右方向上也没有限制,具有极高的灵活性。 所以,人可能会因为打哈欠或者大笑,嘴巴长得太大而导致脱臼,但是一些蛇张开大嘴,把一颗比自己的头还大的蛋整个吞下,都不会发生脱臼,完全不用担心颞下颌紊乱症。 下颌骨通过肌肉和韧带连接 图源:白菜和杜比 此外,蛇的下颌骨前端没有融合,两侧可以独立活动,这种结构使得蛇的下颌可以向下张得非常大,远超其他动物。 蛇在吞食猎物时能够将嘴巴张到极大的角度,甚至可以达到130度(要知道我们人类的嘴巴一般只能张到30度),所以蛇可以轻轻松松地吞下相较于自己头部大小来说的“庞然大物”。 在咬住猎物后,蛇的上颌骨、腭骨、翼骨、下颌骨均能左右交替将食物向后拉,上下颌向前包住食物,确保猎物不会逃脱。 知道了蛇头部的骨骼结构,我们再来聊一聊蛇怎么样才能把猎物吞进自己的肚子里。 蛇进食的方式,大家可以理解为“囫囵吞枣”,因为蛇不具备撕咬和咀嚼的能力,所以无论猎物有多大,它们都选择直接吞咽,但是蛇吞咽猎物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生理机制。 在吞食猎物之前,蛇会分泌出大量的唾液。这些唾液就像“润滑油”一样,帮助蛇更顺利地吞咽大的猎物。蛇的唾液不仅起到润滑的作用,其中还包含一些特殊的消化酶,能够初步分解猎物,使其更容易被消化。 除了唾液,蛇的牙齿、肌肉、皮肤、食道、呼吸系统更是上大分!蛇的牙齿是向后弯曲的,这种结构有助于将猎物固定在口中,防止其逃脱。 当蛇开始吞咽时,它的下颌会逐渐张开,把动物的头部衔进口里(我们蛇蛇是很聪明的!它们会选择从动物较小的一端开始“攻略”),用牙齿卡住动物身体,同时头部的肌肉和韧带会协同工作,凭借下颌骨左右交互运动将猎物缓慢地推进食道。 那在吞食的过程中,蛇的皮肤为什么不会被巨大的猎物撑破呢?其实这是因为蛇的皮肤具有极强的弹性,其皮肤覆盖在松散的结缔组织上,能够随着猎物的大小拉伸而不撕裂。 同时,蛇的肋骨和器官也会随着身体的扩张,在需要时及时地调整位置,为猎物提供更大的空间。 蛇的食道也为吞食猎物做出了特殊的适应,具有极强的伸展性,能够容纳比平时大得多的体积。蛇的食道壁由强壮的环形和纵向肌肉构成,这些肌肉会不断收缩,将猎物一点一点地推入胃部。 即使猎物体积很大,这种蠕动也能将其完全吞下。食道的壁组织也能够大幅度扩张,与皮肤和身体一起伸展,以适应猎物的大小。 蛇吞咽猎物的过程可能持续数分钟甚至数小时,这取决于猎物的大小和蛇的种类。为了更好地活下来,聪明的蛇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掌握了避免吞咽猎物时被堵住气管窒息而亡的技巧。 蛇的气管开口位于下颌骨的底部,在吞食时,它们可以将气管向外延伸到嘴边,使其能够在猎物占据口腔的情况下继续呼吸。确保呼吸畅通,避免被猎物堵塞。 这种解剖特性 保证了蛇在吞咽猎物时的安全性 在吞食下食物后 蛇的径粗会是之前的一倍以上 吞下一只水豚的绿水蚺 图源:果壳自然 好不容易把“饭”送到胃里了,那蛇要怎么样才能消化这巨大的猎物呢?这剩下的工作,都要依靠胃液来搞定,当猎物进入蛇的胃部后,消化过程随即开始。 蛇的胃会分泌大量胃酸和消化酶。这些胃酸的酸性极强(甚至比人类胃液更强),可以迅速分解猎物的皮肤、肌肉和内脏,甚至部分猎物的骨骼可以被溶解。 例如,小型动物的骨骼会在胃酸的作用下完全溶解,转化为蛇可以吸收的钙和其他矿物质。 但对于某些大型动物的硬骨或坚硬的羽毛、毛发,胃酸可能无法完全分解,这些部分会被压缩成团块,最终通过排泄物排出。胃液中还包含胃蛋白酶等酶类,会分解猎物的蛋白质,而脂肪酶会分解脂肪。 猎物在胃液的作用下被分解后进入肠道,肠道负责进一步消化并吸收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 与人类不同,蛇每次捕食后能从猎物中获得大量能量。一顿大的猎物可以为蛇提供数周甚至数月的能量储备,减少了它们觅食的频率。且蛇是变温动物,代谢率较低,捕食后,它们可以进入长时间的静止状态,集中精力消化猎物,而无需频繁活动。 蛇的吞咽和消化能力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独特适应机制,帮助它们在野外生存。虽然“蛇吞象”只是一个夸张的传说,但它却生动地反映了蛇的神奇生理结构和强大的生存能力。 转自科普中国,作者:胡馨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