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第十期非遗研修结业成果汇报活动举行
发布人:张莹  发布时间:2023-06-13   浏览次数:10

6月10日,东华大学第十期非遗研修结业成果汇报大秀在延安路校区逸夫楼二楼表演厅举行。由非遗学员和中外高校大学生合作设计完成的22套非遗元素创新设计时装正式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我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晓杰,国际合作处处长赵明炜,以及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相关负责人出席活动。校外企业、兄弟院校代表和本校学子参加活动。

动态秀上,22套结对时装生动亮相。东华研培坚持年轻学子与非遗传承人“携手研培”的模式,每期研培,每位学员研培期间都需要完成一件和高校设计专业大学生共同设计的时装,通过结对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东华的结对设计还具有“国际化”色彩,借助高校非遗研培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对话和交流。东华十期研培中参与结对设计的22位设计师中有11位是来自韩国汉阳大学和启明大学的设计学专业的学生。研培计划让非遗与设计新生代无缝衔接,他们正是未来非遗传承潜在的新生力量。活动中,结业证书、优秀学员奖、单项奖颁发仪式也依次进行。

东华大学第十期“传统刺绣创意设计”非遗成果静态展展览的展品近300件,包括非遗学员从家乡带来的贵州传统民族服饰、研培学习期间在老师指导下自己独立设计制作的民族服饰改良装,以及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系列文创产品。精心布置的展厅中,“创新设计板块”和“传统服饰板块”之间既有间隔又有通联,用心倾听,还仿佛能听到古老服饰与现代时尚设计之间在窃窃私语、轻轻对话。

学员余大琴在家乡从事旅游表演服饰制作,有十多年的平面裁剪经验,对于学习立体裁剪很是向往但苦于没有机会。这次来到东华大学,她终于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了立体裁剪。她用学到的立裁方法制作了礼服裙,刚一制作出来就被人预订一空。据说优雅的礼服裙将成为当地火把节主持人的演出服装。

6月10日,“携手黔行”另一场系列活动“非遗研究与田野作业”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延安路校区进行。研讨会由我校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主办,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郑土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发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徐赣丽教授作主旨发言。我校服装学院陈庆军教授,《非遗传承研究》杂志副主编、上海师范大学戴建国副研究馆员作田野实践案例分享。复旦大学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陆琪雯,以及来自沪上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参会,来自全国各地一百多专家学者线上参加并互动。

会上,项兆伦作了点评和总结。他首先表达了自己对研讨会主题的浓厚兴趣,高度评价了田野作业的重要性。他指出,研培计划强调研培前的调研和研培后的回访反馈,就是为了要帮助传承人“知当地事、知当地文化、发现当地之美”。他希望,研培人应双脚踏在实践的大地上,加强对研培对象所在地的文化的研究,这样才能提升认识、提高研培效果。

“携手黔行”系列活动之一“传统刺绣创意设计研究”黔风系列图书首发仪式在延安路校区举行。活动上,我校出版社社长陈珂介绍了系列图书的诞生过程。出版社总编周德红主持仪式。黔风系列主编、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俊对东华研培模式的创新性、实践性、国际性做了总结,并对各册内容进行了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柯玲,副教授张顺爱、环境艺术系主任王亚明等三位作者代表简要发表了感言。项兆伦、陈珂、李俊、我校科研院人文社科处处长王熙元一起为新书揭幕。

《传统刺绣创意设计研究》黔风系列著作的陆续出版,系统呈现传统刺绣类非遗的生存空间、创新发展路径和视觉表达传递,是东华大学十期非遗研培项目的一次学术总结,也象征着东华大学非遗研培迈向了另一个新阶段。

撰写: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