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志,笃行,一路蜕变,逐梦科研——记我校功能材料研究中心 范宇驰
发布人:张莹  发布时间:2022-12-08   浏览次数:10

     2013年,范宇驰于日本东北大学获得材料加工专业博士学位。但他乡虽好,难敌祖国的山河与月明,2016年,他毅然回国,以特聘研究员身份加入东华大学功能材料研究中心,全身心投入至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材料的研究。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求学少年,如今已成长为敢于啃硬骨头的科研工作者,一路跋涉,不断挑战,一颗逐梦科研,报效祖国的赤子心,随着时间推移和阅历增长,愈加坚定不移。

图片

良师在前,志存高远

       2007年,刚踏入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时,范宇驰笑言自己那个时候是一个 “科研小白”,对研究的课题缺乏系统性的了解和认识,幸得恩师江莞教授不厌其烦的指导和鼓励,开始了在陶瓷基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在碳材料领域专业期刊Carbon发表了第一篇SCI论文,顺利拿到硕士学位。2010年,又在江莞教授的鼓励下前往日本东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开展结构陶瓷功能化方面的研究,成功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JSPS fellow)博士后项目资助。

       一路走来,范宇驰坦言自己在科研路上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导师江莞教授,在恩师的栽培和教导下,不仅体会到了全情投入做研究的乐趣,而且恩师为人、为学、为事、做研究的态度始终是自己的榜样和前进的明灯,选择以科研为业,实现人生价值,报效祖国,是一生无悔的决定。献身科研,勇于创新

       2016年,自回国后,范宇驰便夜以继日投入到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材料的研究,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众所周知,结构陶瓷功能特性缺乏,想要实现结构陶瓷功能化的同时提升力学性能则是难上加难。面对科研难题,经过不断思考与尝试,他创新性地提出通过与二维材料复合的方法实现陶瓷的结构功能一体化,并提出了一系列先进、高效、具有普适性的复合陶瓷粉体制备方法,成功实现了石墨烯、硫化钼等多种二维材料与陶瓷的复合,首次实现了对结构陶瓷材料中p型与n型载流子类型的调控,赋予了结构陶瓷类半导体性能,为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领域。另外陶瓷烧结需要极高的烧结温度,有些高达一两千摄氏度,这不仅造成了极大的能源消耗,而且严重限制了二维材料与高性能陶瓷的复合。面对陶瓷低温烧结这块硬骨头,他将国际上刚提出不久的冷烧结技术作为新的主攻方向,带领团队在300°C以下的低温挑战制备各种性能卓越的陶瓷材料。近年来,他带领学生首次将冷烧结技术应用到吸波材料和热电材料的制备中,翻开了陶瓷冷烧结技术的新篇章。

     功夫不负有心人。入职东华6年多,在结构-功能一体化复相陶瓷领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dv.EnergyMater.,Adv.Sci.,Adv.Funct.Mater.,ACSAppl.Mater.Interfaces,Carbon,J. Eur. Ceram. Soc.等期刊发表材料科学类一区论文30余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9项。“远离平衡态下陶瓷材料烧结与结构调控”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三完成人)。分别担任MultidisciplinaryMaterials学术编辑,JournalofAdvancedCeramics,《现代技术陶瓷》编委。 

春风化雨,桃李争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时代幸得恩师江莞老师的倾心教导,怀揣感恩之心,范宇驰深知为人师者不是一项机械的工作,而是一门良心活儿,“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这是对师恩的回馈,也是身为师者恪守的教育追求。

      对于如何培养研究生,范宇驰认为首先要在为人、为师、为学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不仅如此,作为导师,面对学生要善于在老师和朋友的角色灵活切换,不能时刻带着为人长者的面具,要对学生多尊重,多理解,多信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因此,实验室里总能看到范宇驰与学生熬夜奋战科研一线,讨论课题研究进展的身影。他鼓励学生在科研上要大胆尝试,小心验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严谨细致的科研精神;办公室里,他定期与学生交流,答疑解惑,多渠道了解学生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让学生少走些弯路,助力他们更快更好地成人成才。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现其名下已毕业的7名硕士研究生都顺利进入了华为、中芯国际和上汽等材料相关的国内知名企业。曾经的少年,如今的师长,角色的蜕变,他交出了满分答卷。

       科研道路终不会一帆风顺,范宇驰坚定地说自己会不忘初心,不负韶华,不畏艰难,与时间赛跑,步履不停的同时亦会脚踏实地,以一颗赤子之心在科研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图片